假如我是程序员

jopen 10年前

局外之人,以不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虚拟世界,眼中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源代码,就且当用户体验来写吧。

  一、软件?版权问题能否根治?

  一年前买的电脑,而今从上到下,十有八九的软件是绿色版、破解版或者内存注册版,虽然软件功能强大,用来顺手,但心里总还是有些过意不去,毕竟盗用了人家的劳动成果。

  软件的盗版,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国尤为盛行,或许是因为这里的法律为之提供了辩护——出于研究、学习的目的,对软件所所进行的使用与更 改,既不违法,也不必告之原作者。但是盗版绝不仅仅是一个法律上的问题,作为软件界的巨头,微软开发的操作系统与办公软件,占领了全球大部分的市场,但也 免不了悉数被网民破解的命运。从这点看来,版权问题,应该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既然文件的加密易于实现,软件的加密又为何如此艰难,加密与破解的算 法大战,难道注定是魔高一丈?

倘若我是程序员,想来也会被卷入这场无休止的混战中。矛与盾的较量,估计是不会停息了。但是,盾的强度若是极大的加强了,我们进入系统的时间,又是否也会呈指数级的上升?

  二、系统?开源还是闭源?

  微软帝国的大厦上赫然写道,若要赚钱,必先闭源[此处为虚构];Unix 系统则同时分化出闭源的苹果和开源的 Linux(包括 Ubuntu、Android 等)。这些系统,占有者不同的市场,也持有不同的理念。闭源者,视软件与代码为财富,以明确所有权与价值尺度为最高准则,故最适于商业化的开发与传播,却 在算法上将开发商与用户彻底剥离;开源者,则强调软件与代码作为可分享与传播的知识,以知识的传播与分享为目标。

  软件开发商总有把软件与代码私有化的倾向,因为这样既易于获取利润,又不易被模仿和抄袭。故而微软不会开发 office 的开源版本,谷歌也力图将核心应用闭源化。程序员或好动的用户则总想一探内核的究竟,体验设计的思想,亦或是自行修改以使软件更富于个性,而此类需求也唯 有开源可以满足。

  开源或闭源,我们将何去何从?微软总在抨击开源系统漏洞繁多,安全没有保障;开源的支持者则认为开源有利于保护被无情监控的全球居民。那么作为 普通消费者,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或许在一个共同维护的开源系统上,让闭源软件与开源软件并存发展,可以同时满足商业与分享的需求。虽然这依赖于开源系统 的完善与软件版权问题的解决,实现起来可能不太容易,但至少大家都希望自家的房子坚固、实用,且又易于装修,而不希望房子的地下还留有施工队的暗道。

  三、QQ?谁道聊天一定要登陆?

  在因特网上,电脑之间的通讯须以明确地址为前提。所以用户必须先连接地址已知的服务器,服务器才能与在线用户建立联系,用户与用户之间方可实现通信。也就是必须先登录,再聊天。

  但如果我不这么干呢。假如我仅仅向网络上所有可能的用户发送自己的地址(一般为 Mac 值),其他用户则通过收到的地址找到我、与我联系,这种做法又是否可行?又或者彼此记下了常用的地址,那么信息的传递又是否可以得以绕过通讯软件和平台的诸多限制?

假如我是程序员,我想我会开发这样一款桌面通讯软件,既解除桌面上诸多不必要的限制,使之充分展现个性,又在桌面上嵌入聊天窗口,随时向基于地址联 系的好友建立通信、分享心情。然后把这款软件植入任何可以的平台,手机抑或电脑,而通讯的网络可以对应选择移动互联网、因特网、蓝牙等任意媒介,自由选 择。

  四、网络?两台电脑之间的距离>6?

  还好我不是程序员,不必为落实想法而写代码,也不用考虑大量通讯给网络带来的压力。毕竟在因特网上发送漫无目的的信息,是不太现实也不合理的,甚至可能超出其承受能力。

  但假如网络的距离可以缩短呢?社会学家依然证明,任意二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 6 个人;但是网络上任意两台电脑建立通讯需要通过的电脑或服务器呢,恐怕多半大于6。电脑的运行速度大于人脑,电磁波可传播的范围也远大于人的活动范围,但 由于传统通信电缆的限制,因特网的结构竟不如人际关系网复杂。假如通信渠道和通信技术得到优化,以至于两个终端之间的距离可以足够的短,那么普遍的点对点 通讯也许就不再是难题。

  假如可以,我或许会为电脑增设低频率无线电收发器,按照特定频率的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波,通过无线电波识别身份,并在电波中传递加密的数字信息, 从而实现点对点,亦或是距离小于 4 的通信。只不过,谁愿意成天带着电台到处跑呢,我不知道。但只要让我能在深山老林保持通讯,我想我会买的。

  从军用到大众,从计算到图形,几十年来,虚拟世界经历了巨大而飞速的发展,也留下了许多的故事,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思考与改进的东西。尽管不是程序员,难以理解虚拟世界里无尽的代码、复杂的运算,但还是希望它能发展得更好,也更实用。

来自: jianshu.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