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的调查显示,超六成用户回归APP,七成开发者意在放弃

jopen 7年前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小程序的调查显示,超六成用户回归APP,七成开发者意在放弃"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fb64fce7455e7ea1b0fbf08de578356b.png" /></p>    <p>近日,艾媒咨询发布《2017 年中国网民针对微信小程序使用与开发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p>    <p>微信小程序发布一个月后,应用开发者关注度明显提升至 94.9%,而选择继续开发小程序的应用开发者仅占到 9.2%,更有 35.2% 应用开发者对小程序感到失望、意在放弃,35.2% 开发者表示短期不考虑。</p>    <p>在用户端情况也不容乐观,64.7% 微信小程序用户在体验小程序后,选择回归到原有的手机 APP 中,继续支持小程序的用户占比仅为 11.5%。</p>    <p>为何当年被称为革命性产品的微信小程序叫好不叫座,或许我们可以从用户端和开发者几方面来进行简单的探讨。</p>    <p><strong>阉割版的 APP 无法形成良性用户体验</strong></p>    <p>小程序从本质上来说是原生 APP 的简化版,以网页的形式内嵌在微信上,在涉及底层代码开发、用户端适配及数据调用方面,无法与原生 APP 提供的优良体验相提并论。</p>    <p>虽然简化了用户下载安装 APP 的复杂流程,但对于用户来说,常用的 APP 就那么几个,此类型 APP 用户会选择原生 APP;而非常用应用程序作为小程序意在替代的类型,其价值几何,我们下面来做具体的探讨。</p>    <p><strong>1、生活服务类。</strong></p>    <p>此类型 APP 以满足某一特定需求而生,以摩拜单车为例,在经历打开微信-发现-小程序-摩拜单车的步骤后,才正式进入摩拜单车界面,而对于用户来说,直接下载摩拜单车 APP,打开即可进入程序界面,因此从操作步骤来说,小程序反倒繁琐。</p>    <p>在手机 ROM 已经跨入 6GB 的时代,用户并不那么在意多个几百M的常驻内存,对使用体验并无明显的卡顿现象。</p>    <p><strong>2、资讯阅读类。</strong></p>    <p>此类小程序数量较多,对于开发者来说,做个简单的开发,相当于多了一个用户端端的入口,表面上看起来可谓白得一个优质的分发渠道。</p>    <p>但现实情况是用户并不买账,一个多月来,具体的资讯类小程序使用数据不得而知,但据笔者调查身边人士,大家并没有形成在微信里面打开资讯类小程序再进行阅读的习惯。本来订阅的微信公众号就已经读不完,再打开小程序去陷入无边无际的资讯海洋,难免产生阅读焦虑。</p>    <p><strong>3、应用工具类。</strong></p>    <p>此类型小程序以低频著称,可能一个月都用不到一次,对于用户来说,与其经历繁琐的步骤打开小程序,不如直接百度一下来的快。笔者有使用一款叫做“亲戚关系”的小程序,用户可以在里面查询类似爸爸的姐姐的老公的妹妹应该怎么称呼,具体有多实用,估计也就是开发者的一厢情愿而已。</p>    <p><strong>4、电商购物类。</strong></p>    <p>以京东为例,作为腾讯系的电商平台,京东也开发了对应的微信小程序,但打开界面之后,除了一个占据半个屏幕的搜索框和若干优惠券,并无商品界面呈现,而另外一栏,则只能显示“我的订单”,如此鸡肋的小程序,远不如打开原生 APP 来的实用。</p>    <p>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一说,作为微信一级入口“购物”的承载者,京东究竟从微信上获取了多少流量,从其财报上对此进行了忽略或许也可以窥见一二。</p>    <p><strong>小程序开发者后劲不足或停止服务</strong></p>    <p>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微信小程序发布一个月后,应用开发者关注度明显提升至 94.9%,而选择继续开发小程序的应用开发者仅占到 9.2%,更有 35.2% 应用开发者对小程序感到失望、意在放弃。</p>    <p>由于微信小程序目前可实现的产品功能、产品形态、应用场景以及对于原有产品的匹配互补、开放程度等方面,与开发者期待的相距较远,超七成的受访开发者出现了落差,感觉不到希望,表现出搁浅和放弃的态度。</p>    <p>对于开发者来说,本意是借着微信小程序来导流,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流量低的可怜,并且又多了一个需要维护的平台,得不偿失,这也是很多开发者选择放弃的根本原因。随着陆陆续续的小程序开发者停止提供服务,小程序生态难以为继的局面将越发难堪,或许开发者成批逃离只是时间问题。</p>    <p>笔者与某小程序开发者交流得知,主要的困难点在于,小程序并没有统一的入口,虽然使用之后会驻留在“小程序”栏目内,但如何教育用户去使用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用户的使用困扰;而因为微信的限制,太复杂的程序也无法良好运行,只能提供精简的版本,体验当然不能算好。</p>    <p>或许艾媒咨询分析师的观点更有参考意义,其讲到:</p>    <blockquote>     <p>“自 2017 年 1 月 9 日张小龙宣布正式上线微信小程序以来,用户对其期望较高,但由于小程序没有集中入口、无法关联搜索等限制,导致微信小程序用户在流程体验上略显失望。是否继续使用微信小程序来推广产品,对于开发商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未来微信小程序在场景适配方面可以有更好的产品变革。”</p>    </blockquote>    <p>一言以蔽之,微信小程序的愿景是好的,但在用户的使用场景方面做得不够完善,而没有使用场景,相当于开头的第一步就行不通,后面的一系列所谓生态闭环更无从谈起。</p>    <p><strong>小结</strong></p>    <p>微信小程序自推出以来,在线上产品与线下服务结合方面还未达到完美衔接,导致线上服务无法实现线下推广, 线下需求无法得到线上满足,新的触达场景建立受阻。</p>    <p>本是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在面对现实时,却成了相互拖累的结果。随着开发者对于小程序的兴趣越来越弱,用户能够有优良使用体验的小程序也越来越少,进而导致无法形成使用习惯而不断弃之,恶性循环的结局是小程序生态的溃败。</p>    <p>小程序是否只是擅长洞察人性的张小龙一厢情愿,现在下定论或许为时尚早,小程序能否成气候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微信管理层的决心与意志,毕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黑洞,微信还有许多大招可以打,如推荐流量、搜索流量、朋友圈流量、自定义菜单流量、社交关系、消息推送等等。</p>    <p>来自: <a href="/misc/goto?guid=4959000521197617345" id="link_source2">钛媒体</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