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比较快?

jopen 10年前

  我经常被人问这样的问题:“你读书似乎很快,有什么经验介绍吗?”。刚开始面对这样的问题,总是觉得莫名其妙,因为我从来也没觉得自 己读书有多快。直到慢慢被问得多了,我逐渐意识到,大概有人觉得自己读书速度不如我快,所以希望讨教一些秘诀。可是仔细想想,我确实没有掌握什么妙方。如 果真的要分析我为什么读书“比较快”的话,我能列出来的只有自己的若干经验。

  关于阅读,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自己刚工作的时候。项目经理让我去学习一门新技术,我找了本英文教材,他说“没问题,下周你来给大家讲解吧。” 当时我感觉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务。虽然在学校也读过一些英文书,但速度大概是每个学期 3 到 4 本,偶尔能看 5 本以上,就觉得相当有成就感了。现在要求一周内看完一本英文教材,还得给同事讲解,这是我从来没想过也没经历过的。但是公司与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在 学校还有补考,在公司只会被开。结果我真的花一周的业余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第二周给大家讲解的效果竟然还不错。从此,我就把读这类书的时间预期缩短到一周 以内,我惊奇地发现,这个预期很多情况下确实可以做到,而且获益良多。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平时大家总说“潜力”,但似乎都关注的是工作和学习的潜 力,却没有想过阅读也是有潜力的。很多人抱怨自己读书不够快,似乎是觉得自己没有阅读的天赋,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阅读潜力,而大多数 人的潜力其实是相当大的。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阅读速度不满意,不妨给自己来点压力,确定自己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阅读能力界限。

  关于阅读,还有一本我印象深刻的书,叫做《怎样阅读一本书》。 因为之前我总认为阅读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拿起书本来一页页看,这就叫“阅读”了。有人读得快,是因为他们看得简单,或者大脑比较好,能够做到一目 十行。《怎样阅读一本书》让我真正深刻意识到,阅读原来是讲方法的,比如什么书应该精读,什么书应该略读,一本书的哪些部分应该精读,哪些部分应该略 读……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怎么能完成那么繁重的阅读任务,因为按照我的估算,就算一目十行,每天不休息,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里读完那么多书。后来 我才明白,我们常常把“阅读”理解为“精读”了,而列出的书单里,并不是每一本都需要完整精读的,很多书只需要精读其中一部分甚至略读就可以了。遗憾的 是,我们的教育里从小就缺乏这样的内容,即便大学英语里有了“精读”和“略读”的区分,很多人却根本不了解意义,直接简化为“精读要考试略读不要考试”, 真是非常可惜。不掌握阅读的方法论,即便天赋异禀,可以一目十行,甚至一目二十行,其实都不算快,更不要说阅读质量了。

  既然谈到了“阅读质量”,不妨多说两句。因为大家讨论读书速度的目的,多半不是为了尽快地在豆瓣读书上标记自己读过的书,还是希望从中获得更多 收获,所以如果只有速度而没有质量,再快都没有意义。根据我的经验,既能保证阅读质量又能提高阅读速度的办法之一,就是阅读之后的讨论。在大学期间,我曾 在一个礼拜内读完了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之后怀着澎湃的心情去与中文系的王老师讨 论。他问“你看的谁写的鲁迅传?”,我说“王晓明”,他说“噢,这本书我知道,王晓明的书语言比较诗化,很有感染力。不过,你也要注意……,如果你有兴趣 了解鲁迅,还可以去阅读这些书……”。在那电光火石的瞬间,我忽然意识到,如果没有听到他的评价,我固然读完了书,固然记住了很多,固然激动,其实还是懵 懂地在这本书所营造的世界里游荡,没能跳出来看看问题的全貌。我也从此意识到,讨论对阅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在学习技术知识时,讨论可能并不重要,因为书里的内容可以由客观标准来验证(对计算机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对其它种类的知识,尤其是稍微艰深、 复杂的知识,讨论是真正掌握的必经之路。否则,无论你看了多少书,理解都未必准确。这样的例子我见过不少,经验丰富的老翻译家会用物理学的新进展来论证自 己的翻译理论,理工科出身的知名写手乱借用人文社科的理论而浑然不知,在我看来同样可惜——不能说他们的天份不高,也不能说他们刻意要拉大旗作虎皮,但我 猜他们学习这些知识时都没有经过专门的讨论,所以谈不上真正掌握。如果你身边找不到这样可以讨论的人,至少可以从网上找相关的书评和讨论,比对、修正、完 善自己的理解。我经常遇到有朋友在豆瓣读书我写的书评下留言,或者发豆邮,这种态度我非常欣赏。退一步说,哪怕非专业的书籍,与人讨论也能让自己的收获倍 增——我尝试和我家 LD 分头看同一本书,再集中讨论,觉得收获很大,不但加深了自己的理解,也填补了自己阅读时的很多空白。

  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同好来讨论自己阅读的内容,还有一个加深理解的好办法,就是写读后感。读一本书或者非常容易,但是要写读后感,哪怕只是短短几 百字的读后感,也会非常让人头疼。你会逼迫自己把读过的内容翻过来倒过去,仔细思考,梳理出自己认可的逻辑,并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我在阅读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时,身边没有找到有共同兴趣的同好,也找不到太多合适的学习材料,于是我只能每读一章就写出这章的读后感。这样虽然读得很慢很累,但我确信自己读懂了这本书,深刻理解了自由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后来与其他人的讨论也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阅读速度不是孤立阅读一本书的速度,而是所有你的阅读量的加速度。因为之前的知识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阅读当前这本书的 速度。举个例子,你先读了一本中国历史,大致知道了从秦到清的历史;然后又阅读了一本世界历史,知道除了中国历史之外,世界上的其它地方还发生了哪些事 情;然后你再读到关于人类发展的书,你就可以把之前自己关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知识利用起来,知道什么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世界上其它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情,这样构建出一张有机的图谱,不必反复阅读、刻意记忆,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理解很多;再然后,你遇到其它历史类书籍,就可以把它和自己内心的图谱相对 照,判断这本书的各个部分说得对不对,对的地方认真阅读,不对的地方可以略读,或者你干脆判断这本书没什么价值,可以直接略过……如此继续下去,你的阅读 速度只会越来越快,知识也越来越牢固。同时,你也不必担心“越读越狭隘”,因为高质量的知识多半是能够彼此兼容的,至少不会彼此尖锐对立。只要你抱定开放 的心态,必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别力,通过除莠存良,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