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招即可现形:你的技术团队足够与时俱进吗?
英文原文:Your Business Technology Team Is Obsolete: Two Tests To Determine How Bad It Really Is
文章来源:Forbes,由 TECH2IPO 创见阮嘉俊为您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的团队或许正处于被淘汰的边缘,这绝非危言耸听。
即便是对于最先进的专业人士和技术公司而言,要保持与时俱进也绝非易事。而技术和商业之间的紧密连接更是让情况变得极为复杂:因为它们之间相互 相生而且缺一不可。因此,对于潮流的把握需要具备跨学科而且相互贯通的专业背景。这对于传统企业中的技术团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其中最突出的挑战在于技术 和商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和相互依赖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许多技术人员对于事物在未来二至三年的发展方向完全失去了方向感,更遑论让他们预测五年之后世界的样子了。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深陷于一些救火似的 问题之中,例如「这个幻灯片文档为什么总是崩溃呢?」、「我应该怎样利用社交软件与用户们沟通关于我的产品和服务的相关问题呢?」等等。更不靠谱的技术人 员甚至会提出一些婴儿级别的技术问题,比如「我们需要更大的内存吗?」、「我要怎么升级到最新版本的 SAP 呢?」。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天理难容」。
之前的文章曾一再指出,新兴商业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连续性、广泛性、实时性、地域性以及流通性。与时俱进的商业模式具有流动性,而深度分析则可 以使商业模式更具开放性,使其可以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定位、扩展以及深化;同时,深度分析还可以使商业模式与相应的事物进行关联,可以使其接受或者拒绝相关 的内容,有助于企业对商业模式进行维护。正是围绕着客户追踪、客户销售以及客户服务的全天候电子化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深度分析成为可能。对于生产、供应链 管理以及产品/服务的分销而言,同样具备主动或者被动分析的全新方法以针对雇员、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群体进行寻找、追踪和吸引等动作。所有的企业都将 是全球化的,不论企业采取的是众包(crowdsourced)、订阅、拍卖还是交换的交易方式,最终大部分交易都将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
技术的个性化和消费化进程将持续推进,未来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技术可以直接被企业加以运用,例如可穿戴设备将激活定位服务;云服务可以储存一切关 于个人及其专业信息;手机设备将为不同的雇员、供应商以及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界面信息;而社交性媒体则可以为所有企业的商业模式提供更具洞察力的见解、想法 以及市场反响,并给出可供企业采纳的参考措施。
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对你的技术团队进行测试:
1、针对新兴的商业模式对团队进行询问
目前新兴的商业模式包括:
-
基于各类目的所进行的众包和众筹模式
-
针对销售、市场和服务所进行的实时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模式
-
具有连续性的供应、分销及交易处理模式
-
针对销售拓展的、具备多焦点的增值业务模式
-
实时连续拍卖模式
-
以订阅为基础的产品及服务配送模式
-
多语言、全天候、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全球化交易处理模式
-
文件、销售、市场及服务的数字化或实体化互联模式
-
依托地域的销售及服务模式
-
智能化的增强性交易处理模式
就以上新兴模式向你的技术团队发出提问:(1)你们可以告诉我这些新兴商业模式的具体含义吗?(2)它们可能会对我们企业造成怎样的影响?(3)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如何运用这些商业模式的?
2、针对新兴的技术对团队进行询问
目前新兴的技术包括:
-
公共云计算、私有云计算、混合云计算以及云端储存技术
-
开放、混合或私人所属的架构,包括私人所属及开源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
社交网络及社交媒体
-
实时商务智能以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工具及技术
-
自带设备办公以及首选设备及屏幕的数量
-
虚拟化、仿真性、游戏以及现实增强技术
-
智能化、网络化的可穿戴设备
-
物联网及万物互联
-
基于地域的实时技术
-
多层次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
拟全自动或全自动推理技术
就以上新兴技术向你的技术团队发出提问:(1)你们可以告诉我这些新兴技术的具体含义吗?(2)它们可能会对我们企业造成怎样的影响?(3)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如何运用这些技术的?
如何对团队的回答进行评级?
在任何时候,想要对自己的团队进行客观评价都是一个难题,这类评价的问题在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新兴技术,甚至是那些内行的专业人士,都处于不 断的变化之中。这意味着除非你对持续的培训和教育进行大量的投入,否则你的团队所具有的保质期将会很短。因此,为了让自己的企业保持充足的竞争力,你每隔 三年便需要对整个企业的技术团队进行一次完全的更换。在商业模式和新兴技术都持续发生变化的环境之中,「任期」的概念将不复存在——除非企业和雇员都全身 心投入于持续学习之中。
不幸的是,持续学习往往耗时而且非常昂贵,因此这种情况鲜少发生。因此,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大概是马上对现有的技术团队进行更换,然后在数年之中再进行一次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