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部分共享经济项目,尤其是死亡的项目,已脱离真正的“共享经济”,做成了重资产,被人诟病。 即共享经济成了重资产+互联网的结合。这些公司一边不断融资购买资产,一边不断用补贴吸引用户。 因为资产较重,服务的客户就有一
一大助力。据 11 月 微博发布的 2016 年第三季度财报 ,微博月活跃用户为 2.97 亿,同比增长 34%,创下今年最大增幅。而今年 10 月新浪微博公布的报告也显示,微博平台上的自媒体收入作者约
中关村向南,中国人民大学,1992 年,迎来一位江苏宿迁的新生,身材微胖、个头不高,长相十分大众,他叫刘强东。 刘强东出身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上大学时家人给他凑了 500 块钱上路。他决心
市值已是 120 亿美元左右,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为数不多的过百亿美元的公司。 读者若想了解他的思想,这本新书或许是个好途径,发行方式——众筹出版,内容——别人在讲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他却在谈价值观,包括写个
2016年大数据发展十大趋势 2.1 趋势一:可视化推动大数据平民化 “可视化”虽然已是连续第三次入选大数据发展十大趋势,但今年能占据第一位,实在是意料之外的意料之中。 这几年,大数据这一概
从中分得一杯羹。科技网站 TNW 近日盘点了 16 款目前可以购买或者还处于传闻阶段的智能手表产品,以及 5 款在众筹平台上未能筹到目标金额的智能手表。 1)iWatch 这是来自设计公司 Ciccarese Design
西亚中小企业跨境贸易提供物流、仓储、通关、贸易、金融等一系列供应链设施和商业服务。提供“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贸易。提供支付和普惠金融服务,促进 B2B 贸易。 “建立一个企业主导
Indiegogo 上 发起一项名为“Hour of Code”的众筹项目 ,希望筹集 500 万美元让全球 1 亿学生能够学习编程。 众筹项目的截止日期是 12 月 14 日,这个日子刚好也是“ 计算机科学教育周
即便不提那犹如怪物一般的《星际公民》,游戏众筹界的奇迹也不少,比如备受期待的《凤凰计划(Project Phoenix)》。不幸的是,本作因为一个程序员缺失,竟然跳票到了 2018 年。 《凤凰计划》之所以受到期待,筹集了超过 100
队不是一条心,他对整个团队的伤害可能更大。 一年前,当我知道淘当铺这家公司的时候,他们还在筹划阶段,当时已经拿到了蓝驰的投资。创始人王一 1983 年出生,已经创业 10 年,自称“老炮”。
Sears、Kenmore 和各种可穿戴设备或家庭自动化产品(包括安全摄像头Canary)在内的第三方硬件上部署 Alexa。最终的目标是要积累海量的数据,建立数据网络效应来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如果语
算”变成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共品。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人谈“大数据”的概念;更没有人想到云计算会和一家互联网公司未来发展如此紧密。 1999 年阿里成立之初,创始人“十八罗汉”中就不乏技术基因。公开资料显示,创始人之一吴泳铭
图形工作站和服务器,是它的主要产品,它代表了互联网的“底层”。 当然,最有名的,就是它开发的 Java 语言。 可是,从那年起,互联网的“底层”可以说基本搭建完毕了。 “产品层”力量开始逐渐兴起,并且逐渐开始席卷世界。
庞大而缓慢的形象在不断变化。 之前的形象让微软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批热潮,在苹果的 iOS 和 Google 的 Android 崛起后,微软开始放下姿态,而开发者也开始逐步回流。 另一方面,距离微软下一任
“其实我们只有一个对手,就是现金。今年支付宝钱包还有一个对手,就是你放在身上的钱包。”支付宝公司副总裁樊治铭如是说。 移动支付三国杀互联网巨头总是有着共同的梦想,一起看到流着奶和蜜的土地。他们在支付领域的混战在所难免。 50 年后,
500 亿美元估值,已经可碾压老牌消费电子公司索尼的 200 亿市值和联想的 170 亿,仅次于互联网三巨头 BAT(市值顺序是: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 小米为什么值这么多钱?在我们看来,支撑小米
他认为,人工智能是过去 20 多年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工智能的范围十分广泛,现在应用触达的只是比较小的分支。 随着技术的进步,在海量信息的支持下,互联网上流动的交易、业务和信息将逐渐自动化和
QPS的性能,并支持通过NoSQL接口可以达到100W QPS,这是PostgreSQL为什么没有能在互联网时代站住脚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在线事务对性能的要求之苛刻,是普通用户所无法感知的。 PostgreSQL
P69 写的《全球大数据汇编-行业篇》如下表所示: 行业 案例 金融业 案例一:中信银行玩转大数据,以客户为“上帝” 案例二:IBM助力民生银行应对金融业的大数据挑战 案例三:大数据助力青岛银行提升运营能力 案例四:工行运用大数据打击电信诈骗
说到区块链,不得不提它的孪生兄弟—— 比特币 。 时光倒流回整整 11 年前。2008 年 11 月 1 日,世界正笼罩在金融危机的巨大阴影中。那天,一位自称“中本聪”的神秘极客群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邮件中附着一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