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有那么多牛人,为什么 IE 却做得不够好?

关注者
1,522
被浏览
926,382

140 个回答

对 @朱继玉 的回答有非常不同的看法。拿微软研究院做的事情来说明微软内部的文化是技术主导,或者说是技术牛人自娱自乐,离事实很远。事实上,微软内部研究院和Engineering team分得非常开, 几乎没有太大的影响,你所看到的产品,没有一样是直接从研究院出来的,有很多技术是得益于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但是决定产品走向,技术选择,架构,用户体验,和研究院实在没有太大关系。 既然如此,用研究院的风格来代表微软总体的文化,从而解释产品是否做的不够好,实在不能赞同。事实上,Google 内部的文化更像 @朱继玉 所描述的,工程师,技术牛人的意见起决定性作用,公司可以去玩一堆完全和现在做的业务没关系,但是技术上很酷的东西,无人驾驶,Gbps网络, Google 眼镜..... 微软基因上就是一个非常商业的软件公司,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的,虽然Bill Gates本身是个技术天才,但他的技术天才还是偏Engineering 而不是那种Academic 的技术气。

然后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技术层面上 @王柱昊 说得很好,要向前兼容,又要满足标准,在原先一个臃肿的代码库上做是非常难的,如果重新写一个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浏览器,相信一定会好很多。

团队层面,在IE6之后,IE团队事实上就解散了,因为那时候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非常高了,商业上来说,不值得投入了,当时又没有看到竞争对手,所以领导层自然觉得,这个领域已经没什么好投资了。(这正说明微软的商业化基因,做一个东西,一定要给我ROI,不值得的东西就不做)。 然后几年以后Firefox出来了,但是对于这个,微软的反应一如既往地慢,因为微软一向习惯了这种思路,你先去做,做得好了我们要赶上你,超过你很容易。这是以往那么多次经验所带来的自信 (想想Netscape, Borland...),在Firefox真正成气候之后,微软是重新组建了IE团队来做的,可想而知一批原来对这个产品代码库一无所知的人来接手是有多大的困难。看懂原来那堆东西,重构,改Bug,测试,发布,这个节奏比起Firefox, Chrome这些没有历史包袱的竞争对手来实在太慢了。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微软发现自己后发制人的套路不太管用了 (后面就是一次次地失败)。

另外多说两句公司层面的问题,Windows 和Office 是微软的命脉,也是现在创新力度不够的原因之一。所有新的产品必须要和Windows Office 匹配,整合,如果挡了Windows/Office的道,对不起,再好的产品也会被Cut。想想Courier... 公司内部来看,新生产品极容易成为Windows/Office的牺牲品。这些问题微软当然意识得到,但是说说容易,解决起来却极难,没有人敢赌放弃这两颗摇钱树,哪怕所有人都觉得这两棵树不能永远这么赚钱下去。

----------------------补充-----------------

又想到一些原因:

微软要做一个产品的额外工作是很大的。比如,你要推出一个产品,必须要支持各种语言吧,安全性必须要非常高吧,微软内部有一个叫 Common Engineer Criteria 的东西,所有产品发布的时候必须符合这里面定义的所有标准,包括政治正确(见过一个产品发布后被召回是因为在使用Bing Map的时候没有为每个国家使用其自己的Bing Map, 可能导致政治争议),Accessibility (残疾人也能用), Security, Performance, 各种技术标准的兼容等等等等,加起来几百页的文档。

这些东西,普通用户看不到但是Engineering 团队为这些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

而一个创业公司的新产品可以完全不管这些,V1 只发布英文? 没问题,其他语言以后再加。安全有漏洞?拜托,看看Windows 有多少安全漏洞,我们这个算什么......

所以在消费者市场,微软这方面的反应速度一定是拼不过小公司的。这也解释了微软现在企业市场很成功但消费者市场被别人甩在后面。因为企业客户相对保守,且前面提到的那些特性都是企业级产品必须的,所以你看微软最近的财报,企业服务器工具部门的利润和Revenue 每年递增得相当快。

老掉牙的回答:因为基因。已有答案从很多方面讲了这个问题,但我想从微软做IE的历史这个角度也来给大家一些视角。


20世纪90年代,微软已经是操作系统领域的霸主,而在中国连上互联网的1994年,有一家叫做Netscape的公司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发了一款网页浏览器,并且刚刚推出就大受市场欢迎。

当时的Bill Gates哪能看不到互联网的未来,于是提出收购Netscape,被拒绝,于是微软使出了现在各大流量霸主都会使的招式——捆绑。

微软投入了非常多的人力集中开发IE,并将IE和windows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不太费劲地就把Netscape给拿下了,IE也就此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代浏览器霸主。


击败Netscape后,微软内部就「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还是以IE为发展重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垒双方的代表分别是面向企业级市场的Windows NT与面向消费者市场的Windows 3.1所在部门主管——Allchin和Brad Silverberg,当时的IE还是归后者管。

争论的结局是,Allchin所代表的保守派获胜了,因为固守操作系统市场必然要比去趟那些可能是泡沫的互联网战场更稳妥。后来Jim Allchin成为了Co-President,内部发生了两件事情:

  • Windows NT和Windows 3.1代码库合二为一,IE降级为Windows一个应用软件;
  • 浏览器部门从主管副总裁到基层核心员工出现了大量离职;

后来Brad Silverberg给之后的CEO鲍尔默干了一段时间 part-time 的顾问后,黯然离开了微软。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Chrome、Firefox、Safari的相继崛起,让IE渐渐成为了浏览器竞争中的边缘者。


可以看到,微软先是通过有些算是bully的手段击败了Netscape,然后在内部的争斗中选择了更加稳妥的做法,并没有把IE当做战略最重心。

让我想起有个前辈跟我说的:”装满货物的多节长卡车要转向是很费劲的,你要先击败内部那些既得利益者才行。“


参考资料:

《浪潮之巅》第三版 吴军 著

Wiki Jim Allchin

movies2.nytimes.com/b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