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ty之有效规避内存泄漏

jopen 9年前

 

有过痛苦的经历,特别能写出深刻的文章 —— 凯尔文. 肖

直接内存是IO框架的绝配,但直接内存的分配销毁不易,所以使用内存池能大幅提高性能。但,要重新培养被Java的自动垃圾回收惯坏了的惰性。

Netty有一篇必读的文档 官方文档翻译:引用计数对象 ,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细节。

1.为什么要有引用计数器

Netty里四种主力的ByteBuf,

其中UnpooledHeapByteBuf 底下的byte[]能够依赖JVM GC自然回收;而UnpooledDirectByteBuf底下是DirectByteBuffer,如 Java堆外内存扫盲贴所述 ,除了等JVM GC,最好也能主动进行回收;而PooledHeapByteBuf 和 PooledHeapByteBuf,则必须要主动将用完的byte[]/ByteBuffer放回池里,否则内存就要爆掉。所以,Netty ByteBuf需要在JVM的GC机制之外,有自己的引用计数器和回收过程。

一下又回到了C的冰冷时代,自己malloc对象要自己free。 但和C时代又不完全一样,内有引用计数器,外有JVM的GC,情况更为复杂。

2. 引用计数器常识

  • 计数器基于 AtomicIntegerFieldUpdater,为什么不直接用AtomicInteger?因为ByteBuf对象很多,如果都包一层 AtomicInteger消耗较大,而AtomicIntegerFieldUpdater只需要一个全局的静态变量。
  • 所有ByteBuf的引用计数器初始值为1。
  • 调用release(),将计数器减1,等于零时, deallocate()被调用,各种回收。
  • 调用retain(),将计数器加1,即使ByteBuf在别的地方被人release()了,在本Class没喊cut之前,不要把它释放掉。
  • 由duplicate(), slice()和order(ByteOrder)所创建的ByteBuf,与原对象共享底下的buffer,也共享引用计数器,所以它们经常需要调用retain()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 当引用计数器为0,底下的Buffer已被回收,即使ByteBuf对象还在,对它的各种访问操作都会抛出异常。

3.谁来负责Release

在C时代,我们喜欢让malloc和free成对出现,而在Netty里,因为Handler链的存在,ByteBuf经常要传递到下一个Hanlder去而不复还,所以规则变成了谁是最后使用者,谁负责释放。

另外,更要注意的是各种异常情况,Buf没有成功传递到下一个Hanlder,还在自己地界里的话,一定要进行释放。

3.1 InBound Message

由在AbstractNioByteChannel.NioByteUnsafe.read() 处,配置好的ByteBufAllocator创建相应ByteBuf并调用 pipeline.fireChannelRead(byteBuf) 送入Handler链。

根据上面的谁最后谁负责原则,每一个Handler对消息可能有三种处理方式

对原消息不做处理,调用 ctx.fireChannelRead(msg)把原消息往下传,那不用做什么释放。

将原消息转化为新的消息并调用 ctx.fireChannelRead(newMsg)往下传,那必须把原消息release掉。

如果已经不再调用ctx.fireChannelRead(msg)传递任何消息,那更要把原消息release掉。

假设每一个Handler都调用 ctx.fireChannelRead(msg)把消息往下传,谁也不知道在启动Netty时设定的Handler链的最后一个Hanlder是谁,Netty默认会在Handler链的最末补一个TailHandler,如果此时消息仍然是ReferenceCounted类型就会被 release掉。

不过如果我们的业务Hanlder不再把消息往下传了,这个TailHandler就派不上用场。

3.2 OutBound Message

要发送的消息通常由应用所创建,并调用 ctx.writeAndFlush(msg) 进入Handler链。在每一个Handler中的处理类似InBound Message,最后消息会来到HeadHandler,再经过一轮复杂的调用,在flush完成后终将被release掉。

4. 内存泄漏检测

所谓内存泄漏,主要是针对池化的ByteBuf。ByteBuf对象被JVM GC掉之前,没有调用release()去把底下的directBuffer或byte[]归还到池里,会导致池越来越大。而非池化的ByteBuf,即使像DirectByteBuf那样可能会用到System.gc(),但终归会被release掉的,不会出大事。

Netty担心大家一定会不小心就搞出个大新闻来,因此提供了内存泄漏的监测机制。

Netty默认就会从分配的ByteBuf里抽样出大约1%的来进行跟踪。如果泄漏,会有如下语句打印:

LEAK: ByteBuf.release() was not called before it's garbage-collected. Enable advanced leak reporting to find out where the leak occurred. To enable advanced leak reporting, specify the JVM option '-Dio.netty.leakDetectionLevel=advanced' or call ResourceLeakDetector.setLevel()

这句话报告有泄漏的发生,提示你用-D参数,把防漏等级从默认的simple升到advanced,具体看到被泄漏的ByteBuf创建的地方和被访问的地方。

禁用(DISABLED) - 完全禁止泄露检测,省点消耗。

简单(SIMPLE) - 默认等级,告诉我们取样的1%的ByteBuf是否发生了泄露,但总共一次只打印一次,看不到就没有了。

高级(ADVANCED) - 告诉我们取样的1%的ByteBuf发生泄露的地方。每种类型的泄漏(创建的地方与访问路径一致)只打印一次。

偏执(PARANOID) - 跟高级选项类似,但此选项检测所有ByteBuf,而不仅仅是取样的那1%。但在高压力测试时,性能有明显影响。

实现细节

每当各种ByteBufAllocator 创建ByteBuf时,都会问问是否需要采样,simple和advanced下,就是以113这个素数来取模(害我看文档的时候还在瞎担心,1%,万一泄漏的地方有所规律,刚好躲过了100这个数字呢,比如都是3倍数的), 命中了就创建一个Java堆外内存扫盲贴里说的PhantomReference。然后创建一个Wrapper,包住ByteBuf和 Reference。

在level为simple时,wrapper只在执行release()时调用Reference.clear()把Reference清理掉,为advanced时则会记录每一个创建和访问的动作。

当GC发生,还没有被clear()的Reference就会被JVM放入到之前设定的ReferenceQueue里。

在每次创建PhantomReference时,都会顺便看看有没有忘记执行release()把Reference给clear掉,因此在GC 时被放进了ReferenceQueue的对象,有则以 "io.netty.util.ResourceLeakDetector”为logger name,写出前面例子那样的Error级别的日日志。顺便说一句,Netty能自动匹配日志框架,先找Slf4j,再找Log4j,最后找JDK logger。

值得说三遍的事

一定要盯紧log里有没有出现 "LEAK: "字样,因为Simple级别下它只会出现一次,所以不要依赖自己的眼睛,要依赖grep。如果出现了,而且你用的是PooledBuf,那一定是问题,不要有任何的侥幸,立刻用-Dio.netty.leakDetectionLevel=advanced 再跑一次,看清楚它创建和最后访问的地方。

但是,怎么测试都可能没没覆盖到的分支,如果内存尚够,可以适当把max direct memory 调大,反正只是max,平时也不会真用了你的。然后对其使用量监控,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