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定义的这些“元年”,最终还是辜负了你的期待

jopen 7年前
   <p>苟元年,又元年,年年元年。对概念乏力的科技圈来说,2016 年是各种“元年”的元年。</p>    <p>“元年”的常规释义有三种:1)帝王继位的第一年;2)国家建立政权的第一年;3)历法系统中纪年的第一年(例如耶稣诞生那年被定为公元元年)。</p>    <p>但善于滥用词汇的贵圈给这个词强加了一些释义:我经常看到某样东西的第一年,大家都应该以其为“风口”去创立公司的第一年,以及我觉得某样东西很牛逼的第一年……</p>    <p>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了 O2O 元年、大数据元年、物联网元年、IP 元年等等等等,2016 年也不能免俗。但当你看到新闻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关于今年是什么“intelligence”和“vision”的元年时,可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世界要变得更加美好了,其实情况恰好相反。</p>    <p>那么,那些被媒体冠以“元年”进行吹捧的概念,现在到底有没有辜负人们对它们的期待呢?</p>    <p><strong>VR 元年:我们身体的大部分还在R的部分</strong></p>    <p>要说 2016 年到底是什么的元年,答案非 VR 莫属。如果你在 Google 里搜索“2016 元年”的话,前几页的搜索结果大部分都和 VR 有关。</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2016年被定义的这些“元年”,最终还是辜负了你的期待"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c4c927b9ae9ee52aae188fb40d7f4051.jpg" /></p>    <p>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华网说“2016 年有望成为虚拟现实(VR)引爆元年”、中国经济网说“2016 年将成为 VR 元年”、腾讯科技说“CES 告诉你为什么都说今年是 VR 元年”,而自媒体写行业分析的时候也多会煞有介事地以“2016 年被称为 VR 元年”开头。</p>    <p>要想理解这种煞有介事的根源,还得回到今年 1 月初的 CES 2016。2014 年被 非死book 以 20 亿美元收购的 Oculus 在今年的 CES 上终于正式发售了 Oculus Rift 头戴式 VR 设备,同时登台的还有 HTC Vive 和三星的 Gear VR,另外无数创业公司也借此机会推出了自己的 VR 产品。</p>    <p>这无疑是大多数媒体认定 2016 年是 VR 元年的主要原因,而事实上,自从 2014 年 非死book 收购 Oculus 之后的每一年都会被称为 VR 元年。媒体会在 2014 年说 2015 年是 VR 元年,在 2015 年说 2016 年是 VR 元年,依此类推。</p>    <p>现在一年又结束了,那么 2016 成为 VR 元年了吗?这要看你是如何定义“元年”了。即使元年指的是事物出现的第一年,显然今年也不是。更何况,世界上第一部 VR 设备 Sensorama 早在 1962 年就被制造出来了。</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2016年被定义的这些“元年”,最终还是辜负了你的期待"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9d96f78c2c1330807afd81997020423e.jpg" /></p>    <p>年初吹下的牛逼,到了年底就要用数据来检验。在 VR 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的时候,人们幻想着能够在家里带上 VR 头盔环游世界,或者在虚拟世界里体验另一种人生。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体验过真正的 VR 呢?</p>    <p>很遗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大型 VR 厂商公布过自己的销量数据,据说 PS VR 卖得最好,大概卖出了 75 万部,大约是 Rift 和 Vive 销量的总和。但在刚刚过去的“黑色星期五”中,VR 产品又成了最大的失败者。</p>    <p>相比之下,2016 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是 14.5 亿部,但你听说过有人说哪一年是手机元年吗?</p>    <p>一年过去了,数据和市场早已表明,我们身体的大部分都还在 reality 的部分。但媒体/自媒体仍然坚持将 VR 和元年绑在一起,最新的版本是某自媒体的分析稿:<a href="/misc/goto?guid=4958997125400746299">2016 年是 VR 硬件元年,2017 年才是 VR 内容元年。</a></p>    <p><strong>人工智能元年:没有 intelligence,只有 artificial</strong></p>    <p>让人将人工智能和元年联系起来的第一件事是年初的 AlphaGo 与李世石的围棋大战,这种联系大多带有一点恐惧、渴望和兴奋。</p>    <p>或许是看到吃瓜群众这种又爱又怕的兴奋感,2016 年创业公司们的 PPT 上又有多了一个“风口”:人工智能。财经网的<a href="/misc/goto?guid=4958997125533015192">一篇报道</a>说:截至 2016 年第三季度,全球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已有 1287 家,其中 585 家获得投资,投资金额总计达到 500 亿人民币;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为 235 家,其中 65 家获得投资,投资金额共计 29 亿人民币。</p>    <p>只不过,想都别想这些人工智能公司会真正对你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他们的产品并不会像科幻电影中那般神奇。反正,不管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现在都别指望人工智能。</p>    <p>一个真正致力于让人工智能改变我们生活的公司,现在应该还在实验室埋头研究。而那些天天打着人工智能幌子的产品,多半只实现了 artificial 的部分。</p>    <p>最后,反倒是美剧《西部世界》在这个人工智能元年里满足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幻想。</p>    <p><strong>直播元年:明年也是</strong></p>    <p>说 2016 年是直播元年,还不如说是直播被主流人群接受的元年。这一年里,原本仅仅是以秀场、游戏等内容为主的网络直播,突然间被大众接受,手机直播应用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主播,也让观看直播成为更多人娱乐消遣的新选择。</p>    <p>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a href="/misc/goto?guid=495899712566168490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a>,截至 2016 年 6 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 3.25 亿,占网民总体的 45.8%,各类网络直播平台也已经达到 200 余家。</p>    <p>在被荷尔蒙推动的直播平台上,擦边球和明目张胆的色情总是少不了的。这不,连“扫黄打非”办公室和网信办都盯上了越来越火的直播平台,最近网信办还<a href="/misc/goto?guid=4958997125781178054">发布</a>了一份《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主播实名备案、弹幕需要审核。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嗯,直播源于秀场,兴于网红,盛于明星,死于色情。</p>    <p>其实按照贵圈的标准,说 2016 年是直播元年也是没问题的。只是这个元年之后应该是什么呢?应该还是元年吧,2017 年的直播不会比 2016 年更火。</p>    <p><strong>网红元年:papi 酱都不敢说这话了</strong></p>    <p>虽然对于什么 VR 和 AI 我们有技术认知壁垒,但网红这个词却是我们看着长大的。从 BBS 时代的老榕、安妮宝贝、唐家三少,到微博时代的天才小熊猫、谷大白话、留几手,再到移动直播/视频时代的 Papi 酱、王尼玛,在让这些人成为网红的过程中,肯定也少不了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的参与。</p>    <p>今年 3 月,当 papi 酱获得了来自罗辑思维和真格基金的 1200 万元融资后,媒体开始集中宣扬 2016 年是网红元年。这一趋势在逻辑思维主导的那场“新媒体史上第一场拍卖会”卖出 2200 万元天价广告时达到了顶点,媒体惊呼:一个“网红经济”的产业链正在形成!</p>    <p>然而到了年底,当大家都已经慢慢忘掉 papi 酱的时候,罗辑思维宣布退出针对 papi 酱投资的消息又让她短暂地重回公众视野。这一次,以 papi 酱为代表的网红们还没从“网红元年”的美梦中清醒,精明的生意人罗振宇却已经完全将自己的视线完全转移到了“知识付费”上。哦对了,这也是另外一个元年。</p>    <p><strong>知识付费元年:为知识付费到底有多了不起?</strong></p>    <p>“值乎”这个产品简直就是知乎的程序员今年抖过的最大一个机灵。这个愚人节玩笑能让用户发布问题和答案,并分享到社交网络,其他人需要付费才能看到这些自问自答的内容。如果你觉得值,钱就会打给作者,如果你觉得不值,钱就会打给程序员。</p>    <p>让这群程序员没想到的是,这个产品无意间在朋友圈火了。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产品还乘上了“知识付费”的快车,成为 2016 年知识付费领域的开山之作。</p>    <p>随后我们就看到了精明的生意人们是如何将知识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的:分答、值乎升级版、知乎 Live、罗振宇的“得到”纷纷登场,有知识的人统统被称为“知识网红”,知识付费也迎来了自己的“元年”。</p>    <p>但我们真的是第一次为知识付费吗?当然不是,你买书(包括电子书)、看电影、上学都是在为知识付费。只是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经免费获取了太多知识,现在需要还票钱了。当然我们在获取免费的知识时也付出过代价,那就是必须成为广告商的俎上之肉。</p>    <p>而现在的知识付费,更像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回归原始但是逻辑上正常的状态。</p>    <p>来自: <a href="/misc/goto?guid=4958997125915307486" id="link_source2">www.pingwest.co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