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巴创始人张虎: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必然是全栈工程师

jopen 9年前

张虎,云巴 (yunba.io) 创始人兼 CEO,致力于为开发者提供优质云后端服务。他有十几年的软件研发经验,精通嵌入式系统、服务器端架构、虚拟化等。张虎曾就职于华为、Oracle,他是 Oracle VM 的创始团队成员。离开 Oracle 后,他创立了极光推送,曾任 CTO,他创意并主导开发的系统为过万开发者、过亿终端用户提供推送服务。张虎长期关注业界新技术、新实践,并持续引入到团队实践验证。

云巴创始人张虎: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必然是全栈工程师

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编程的?

高中开始用学习机时就对学习机产生兴趣,当时玩过一点 BASIC。正式学习编程是从大学阶段开始的。

问:关于计算机和软件的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对于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你有什么看法?

大学学的是数学和机械方面的专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都是靠自学。大学期间,有段时间我的所有活动不是编程就是踢球,或者是在上课时看计算机相关 书籍。每当看到好玩的游戏、好用的软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我自己能否也写一个类似的出来。刚开始工作时,我对操作系统痴迷到了一种几乎狂热的地步,连续 花了几年时间研究了很多系统的源代码。

我个人不太赞同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方式,这几年面试了来自各种学校的大学生,普遍的感觉就是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就是编程,以教授C++,Java 这些高级语言为主。但是,高级语言掩盖了太多的细节。虽然它确实有利于你快速编写出可用的软件、提高生产力,但在学习阶段,却不利于基础知识的累积。

问:你是如何加入 Oracle 的?又是如何成为 Oracle VM 创始团队成员的?

我是 2006 年离开华为后加入 Oracle 的,那时候基于 Xen 的虚拟化刚开始有一些影响力。Oracle 在深圳和北京的一个团队开始启动开发 Oracle VM。我当时对虚拟化特别感兴趣,就申请加入了团队。

问:在 Oracle 工作的经历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在 Oracle 的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一个软件产品的开发不仅仅需要在技术上到位,还需要有匹配的品牌包装和市场宣传。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根据产品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地对 产品的方向和定位做一些调整。好的产品除了在技术上要有创新之外,还一定要很好地为市场需求服务。

问:作为国内第三方推送的发起者,你在创立极光推送的时候国内还没有类似的服务,请问你当时是怎么想到从这个角度开始创业的?

我当时比较关注 Android 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很多朋友聊过关于推送方面的问题。当时面临的问题是 Google 的 C2DM(现在的 GCM)在国内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使用,而国内的 Android 厂商各做各的推送系统,对开发者来说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我感觉市场需要有一个面向开发者,独立于厂商的第三方推送产品。正好,当时有个前同事,创业 即将失败,账户上还有一点钱,经过沟通,我们就启动了这个产品,也就是后来的极光推送(JPush)。

问:请问你离开极光推送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当初我是以加入一家现有公司的形式启动极光推送这个产品的,当时在股权结构上就有不合理的隐患。后来,公司之前的产品完全放弃,全面投入做极光推送,其结果是团队里很多原来的创始人实际没参与过极光推送。

我作为极光推送的发起人和创始人,却对公司运作的实际控制权有限,管理团队成员之间难免会产生问题,影响了产品和公司的发展,最终促使我做出了离开的决定。

问:在第一次创业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这些经历帮助你在现在的创业路上做出了哪些不同的选择?

极光推送可以说是我的第一次创业。现在回头看,当时对创业可以说不是很了解。我只是对产品、服务、技术有自己的认识,知道怎么去做,知道方向是 什么,但是对整个创业过程,比如怎么跟团队谈股份,怎么分配大家角色,怎么跟资本沟通,却经验有限。所以常常觉得如果当时能有一个导师指引就好了,这样整 个团队的发展可能会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经过这件事之后,我对于在公司初创、发展,以及取得成绩之后的各个阶段中的人员协调、利益保障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因此将这些经验运用到了创建和管理云巴上面。

问:如何想到要创立云巴这个平台?现在的发展方向和最初的想法是否有一些不同?

计算机的网络,除了计算、存储的功能以外,还有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信息的交换,换句话说就是通讯。随着网络和硬件的发展,通讯逐渐被划分为人与人之间的通讯、人与机器之间的通讯,以及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通讯。

人与人之间的通讯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做了,比如 QQ、微信还有企业内部通讯工具这些。往往被人们忽略的是人与机器以及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通讯,这比人与人之间的通讯量大得多,而且通信的方式存在较大的区别。

机器之间发消息,做不到“他没理我,我再给他打个电话”。目前我想做的就是找到两个传统领域的结合点,从人们认为没有太大联系的两者中找到结合的机会,而不是盲目地进入已经成熟的领域。目前国内市场并没有一个真正适合的产品。

目前公司发展的方向和当初的设定基本一致,但在宣传和市场开发的侧重点上略有调整。以前的想法还是以移动互联网 App 为主,结合智能硬件、物联网。经过过去一年的验证,我们发现现在很多产品实际都是以智能硬件为中心,手机上的 App 管理智能硬件,所以我们现在对智能硬件、物联网开发者的支持度不断加强

另外,价格策略我们也在不断微调中。我们希望为开发者提供起步门槛足够低,按使用量付费,体验良好,并且可靠、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问:云巴的用户案例中展示了掌阅、Yo、以及云巴小车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否代表了云巴提供的主要产品类型?来自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是否也对云巴的产品产生了影响?

几个不同的案例展示了我们产品在不同场景不同需求下的使用。包括手机 App、智能硬件。另外还有一些智能家居的产品,也在使用云巴服务。

我们在跟不同的用户沟通的过程中,发现用户对服务的极低延迟、可靠性、机房的本地化部署都非常关注,这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云巴系统设计的调整,甚至是开发语言的选择。目前,我们产品绝大部分模块的集群管理、业务逻辑代码都用 Erlang 改写。

问:现在云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新产品开发、性能提升、或者技术转型?)

每天,不同的手机 App、智能硬件、服务器通过云巴系统进行数千万的实时消息通信。如何为所有的平台提供实时、可靠、高效的服务,是云巴面临的最大挑战。

围绕这些挑战,具体来说我们目前在攻克几个技术点,包括:

  • 高可用、高并发、极低延迟,并且支持复杂数据类型的内存数据库系统;
  • 多机房多活的部署方案。

问:在创业之初,你们在团队的分工问题上(开发、测试、运维各司其职)走过弯路,后来用 Devops 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请问 Devops 是值得推荐给所有初创团队的工作方式吗?

DevOps 是开发和运维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我认为初创团队都可以尝试一下这种联合开发模式。目前的互联网创业最重要的是要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而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 技术部门和运维部门是脱节的,他们有不同的目标需求。一款产品需要满足市场上的现有需求,开发部花了很大的心思和精力,完善功能,用了很厉害的新技术,之 后一股脑的丢给运维部门。这时运维部门是很慌的,可能这款优秀的产品根本就无法运行,或者他们完全不了解这个产品的新功能,这样运维部门会不断地给开发部 门提出改进需求。这样一去一来等产品真正完成了,早已经过了产品上线的黄金时间。有很牛的开发者,有很牛的运维人员,更需要协调统一这两者的步调和目标,而 DevOps 正好提供了这个方法。

虽然 DevOps 对产品开发的过程很重要,但团队更需要在意的是整个项目方向的正确性。

问:你对很多新的语言和技术都很关注,比如 Rust 和 Elixir,请问你个人和你的团队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和考察新技术的?

我们团队过去一年(2014)从零基础开始学习 Erlang,并且把我们系统大部分模块用 Erlang 改写。

最初期,从我自己开始,调研了现有使用 Erlang 的产品,特别是实时高并发的产品,我阅读他们的博客和发表的文章,了解他们的心得。后来我开始写一些产品的原型,团队部分成员开始尝试解决一些小 bug,慢慢开始写一些小模块。这段时间我会 review 所有代码,引导团队学习正确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部分成员就慢慢能独立编码,再发展就有人能参与 review 代码了。

我们对于编程语言的选择首先从稳定性、分布式,以及能够长期运行等方面去考虑,不能只一味地跟风现有最“时尚”的语言或者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因为我们的产品需要面向海量并发服务,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另外,我们团队也在持续关注新的语言和平台,比如 Rust、Golang 这些最近新出现的语言。Elixir 这种在现有平台上产生、对开发者更友好的语言,我们也在尝试准备引入。

问:在云巴的招聘要求中,对于全栈软件工程师和前端工程师的要求是最高的,请问云巴的前端工程师和全栈工程师是如何合作的?

云巴的全栈工程师主要负责对后端功能的实现,后端系统的成熟度直接影响整个产品的成熟度。

前端工程师的工作目标是把我们的产品优雅地呈现给我们的用户。视觉、交互体验,直接影响用户对我们产品的喜好,所以我们也非常重视。

在我们团队内部,我们经常说前端就是我们系统的一个 HTML5 App,后端的工作就是提供友好的接口,帮助这个 App 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

问: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掌握了 Node.js 的前端工程师就是全栈工程师,而云巴的全栈工程师似乎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后端工程师。请问对你来说,全栈工程师意味着什么?

我们定义的全栈工程师,更强调对一个完整系统的各个环节原理的理解,包括操作系统、网络、编译系统,还包括问题定位、性能测量、性能调优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而不像我们经常看到的传统后端工程师,往往强调对某种特定语言的掌握。我们的全栈工程师实际上都掌握多种语言,以满足不同方向上的工作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必然是一个全栈工程师。在一个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顶级工程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整个公司的能力。

问:你喜欢“玩”操作系统和各种编程语言,你在招人的时候也会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程序员吗?

刚开始工作时,我连续花了几年的时间研究 Linux Kernal、uCOS、Nucleus、vxWorks 等系统的源代码,尝试几乎所有的编程语言,包括汇编在内。

“玩”这些东西除了是我自己的兴趣外,也是工作需要。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工作中接触到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对工程师也没有这样的硬性要求。

但是,就像任何代码都运行在 CPU 上一样,几乎任何软件也都是依赖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对操作系统的深入理解,几乎是成为一个高手必须具备的能力。另外,学习操作系统的编写,也是提升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除了很底层的几个编程语言外,几乎所有的编程语言都是为特定领域发明的,学习一个领域的新语言,实际是学习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工程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我个人觉得多花一点时间去多了解一门编程语言是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