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趣读:黑客的幼年

jopen 9年前

简史趣读:黑客的幼年

        作者注:文章内容主要来自《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主人公为 20 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型机黑客以及七十年代的硬件黑客。但本文并非书的摘抄与照搬,而是本人对全书内容进行消化后的原创。

        黑客这个词,对应的英文是“Hacker”。虽然是音义,可是带上“黑”这个字,意思就是负面的,黑客这个词让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与计算机相关的 各种破坏和违法行为。比如说计算机中了病毒没法用了,可能是黑客干的;网站上的内容被篡改以及个人信息被偷走,可能是黑客干的;电影《黑客帝国》里面的黑 客程序就更可怕了,彻底控制了人类。

        可实际上黑客是一个中性的词,是后来的使用过程中被附加了很多贬义的负面内容。“Hacker”这六个英文字母里,前四个字母“hack”是一 个动词,意思是用斧子去劈和砍;结尾的两个字母“er”是英文里常见的后缀,意思是“做什么什么的人”。所以,根据“Hacker”这个词本来意思,应该 是斧子去劈和砍的人,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对计算机科学、编程和设计方面具高度理解的人。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很正面的词,会被加上这么多负面的内容?想要了解黑客,这次要讲一本在 1984 年出版的书,名字叫《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既然书是 1984 年出版的,那么里面最新的故事也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 20 世纪五十年代,在计算机还是可以占满好几个房间的庞然大物时诞生的黑客精神,居然可以延续到苹果公司做出最早的个人电脑 APPLE II、创建微软的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以及现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世界。

        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 非死book,在 2012 年启动上市的时候,创始人扎克伯格写了一封公开信点明 非死book 的三大愿景和五大核心价值。这封信里有一个单独的段落,讲的正是黑客文化(Hacker Way),并且希望自己的所有员工都融入黑客文化。扎克伯格说,

“黑客文化是一种持续改进和衍变创新的做事方法。黑客们认为,优化无止境,产品无完美。当有人说无法改动一丝一毫,或是对现状心满意得时,黑客们却当着别人的面,情不自禁动手修改”。

        回到黑客文化的发源地,20 世纪五十年代的 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看看当时的黑客是如何推动计算机改变世界,就会明白扎克伯格这段话的意义,以及黑客为什么能够改变世界。

        那就是他们都奉行与计算机本身雅致的逻辑相一致的理念——共享、开放、分权,以及不惜一切代价亲自动手改进机器并改善整个世界

        一、大型机黑客登场

        20 世纪五十年代,计算机还是可以装满好几个房间的庞然大物。尽管这些庞然大物还不如现在的智能手机运算能力强,但在当时都是价值上百万美元的尖端科技产品,只有极少数科研机构才有,根本没人能想象几十年之后计算机会成为每个人都能拥有的消费类电子产品。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美国顶级大学 MIT,这里是美国高中书呆子的梦想之地。这些高中生里的书呆子,没有发达的胸肌,还戴着猫头鹰一样的厚厚眼镜。他们的目标不是在体育场和舞台上出风头, 而是在科学竞赛上夺冠,来到 MIT 寻找能真正吸引他们的东西。要注意哦,对于这些最聪明的学生来说,能真正吸引他们的可不是 MIT 的课程和学位。在每年新生入学的欢迎会上,一项传统是提醒这些书呆子看看左边和右边的同学,告诉他们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无法从 MIT 毕业。可是学业上的压力并没有禁锢这些书呆子的头脑,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学业之外的广阔空间,最终在计算机还是庞然大物的时期孕育出黑客文化。

        这个和学业无关的兴趣小组叫 TMRC,活动内容是制作精巧的火车模型。TMRC 在 MIT 的 20 号楼有一间活动室,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火车模型。这个模型就像大家在卖房子的售楼处里能看到的微缩实景沙盘,里面有城镇、工厂、山川、河流,火车轨道在这些 栩栩如生的模型间运转。除了有人负责制造这些精美模型,TMRC 内部还有一个名叫S&P的小组专门负责模型下面密密麻麻的电缆网络。这些书呆子玩火车模型不是为了放在那里好看,而是用各种电路设备模拟现实中的 铁路。有了这套安装在模型下面的复杂装置,就可以像现实中的铁路调度员一样控制模型火车运行。

        这群 MIT 高材生在制作和不断改进这套模型火车控制系统的时候,产生了一些只有自己人懂的内部黑话。其中就有一个词叫做“Hack”,它的意思是在做的事情不仅为了 实现某个建设性目标,而且只要一参与进来就会有莫大的乐趣。同时,“Hack”这个词在 MIT 也有传统,通常是指学生们制造的精彩恶作剧,比如学生们曾经把一辆汽车搬到屋顶上,在新校长第一天上任的时候把办公室的门伪装成一面墙。总之,想要在 MIT 做成一件称得上“Hack”的事情,就必须有创新、有风格、有技术含量。S&P小组里效率最高的牛人,就可以非常骄傲地成自己是 “Hacker”。

        这群为火车模型着迷的黑客,在 1959 年选修了一门之前从未有过的课程。讲授课程的教授是一位名叫麦卡锡的数学家,他在从事一项当时被认为非常荒谬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编程让一台 IBM 的大型计算机能够下国际象棋。这个时候的 MIT 还没有把计算机列为正式学科,隶属于电气工程系的麦卡锡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命名为“人工智能”(AI)。

        但是这群年轻学生对 IBM 的大型电脑非常不满意。这台大型机价值好几百万美金,占据了整整一间屋子,有专门的空调系统来降温,由一小队专业的操作员全天候看管。当时的电脑还没有硬 盘光盘U盘之类的东西,像让它进行计算,必须用打孔的卡片。你按照规则准备好厚厚的一摞打孔卡片之后,依然不能自己操作计算机,必须把这些卡片交给管理人 员,由他们替你把卡片一张一张塞进计算机并且按下按钮。如果其中一张卡片出现错误,整个过程就全部作废,你只能拿回卡片修改错误后重新开始。

        这种严密的控制简直让这群崇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年轻人要疯掉了,用各种恶作剧来对付计算机管理人员。但是没办法,这台 IBM 大型机实在太贵重了,几百万美元的设备轮不到一群年轻人去自由探索。

        同样是这群无法在 IBM 大型机上有所建树的年轻人,遇到另一台可以自由探索的大型机时,那种体现无穷创造力的黑客文化被激发出来了。另一台大型计算机叫 TX-0,它也很贵,价值三百万美元。但是建造 TX-0 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另一台更先进的计算机 TX-2,在完成测试任务之后,这台 TX-0 计算机被长期租借给 MIT 的林肯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很开明,允许 TMRC 的年轻人们自由探索这台装满半个房间的大型计算机,不仅可以自己操作,还可以随时在计算机旁边修改程序,完全没有 IBM 大型机的官僚主义氛围。

        围绕着这台与之前 IBM 完全不同的计算机 TX-O,一种全新的概念诞生了,这就是黑客文化,一种包含哲学、道德和梦想的全新生活方式。这个五十年前的大型计算机时代已经离我们太遥远了,很多咱们 现在习以为常的事情,例如个人计算机很便宜、能选择的软件很多等等,在 20 世纪六十年代都是不可想象的天方夜谭,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计算机是一种邪恶的东西,是科技阴谋的一部分,富人和权贵可以使用计算机压迫穷人和无权无势 的人。计算机在 50 年前的处境有点像现在的转基因,只有很少的人了解它,但是有很多人害怕它。而对于黑客这些真正了解计算机并为之贡献才智的人来说,公众对于计算机的厌恶和 恐惧,恰恰是他们试图改变的东西。

        了解这群 MIT 大学生在那个时代对计算机作出的贡献,就能明白现在看起来有些古怪的黑客文化有着非常合理的开端。现在人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紧密关系,都是从 MIT 这台大型计算机旁,由一群年轻黑客开始探索的(下图为 TX-0 之后的 PDP-1 大型计算机)。 

简史趣读:黑客的幼年

        二、大型机黑客中的精英

        大型机的年代已经离我们太遥远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普通人很难理解这些黑客工作的意义。对于这些计算机的先行者来说,相当于为今后整个计算机世界发明了基本工具,甚至是用来生产工具的工具。让我们通过这群黑客精英的轻松故事来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吧。

        (一)黑客中的黑客格林布莱特

        理查德·格林布莱特是大型机黑客年代中最出名的一个,被认为是黑客中的黑客,他编写的数百万行代码被广泛使用——虽然那个年代全世界一共只有几十台大型计算机。

        人们关于黑客不修边幅作息混乱的偏见,似乎在他身上非常温和。大型计算机的上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能够轮到这群年轻人折腾的时间通常是半夜,所以它们自然也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整到半夜能够全力以赴进行工作。

        格林布莱特作为 MIT 的年轻学生,设计了新的 TMRC 社团火车模型的底层系统,还像变戏法一样拿出大量高质量的大型计算机程序。为了让自己能够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格林布莱特发明了 30 小时工作法,把一天当成 30 个小时来过。全力以赴连续工作 30 个小时之后,再回去倒头大睡 12 个小时,清醒之后继续工作。这样混乱的作息时间显然和他在 MIT 的课程发生了冲突,格林布莱特的作息时间总是与外界不一样,MIT 的大学课程也经常旷课,甚至忘了去参加期末考试,结果他被强制勒令退学了。实际上,格林布莱特从事的编程工作已经是计算机领域的高精尖项目,只要他愿意把 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写成论文,就足够拿到学位,但是他始终没有时间做这样的事情。

        格林布莱特的成就很多,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他编程的一个国际象棋程序。对于当时笨重的大型机来说,人机交互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经常有人从 理论上否定计算机可以从事的工作。著名的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曾经发表一篇备忘录,把基于计算机的人工智能贬的一文不值。这些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认为,冰冷 的机器在国际象棋这个游戏里永远不可能战胜哪怕只有十岁的孩子。格林布莱特熬了很多夜,开发出可以对弈国际象棋的软件,名叫 MacHack,公开挑战藐视计算机的人。幸好这个作者本人也是国际象棋外行,这场人与电脑的对弈像两个十岁儿童在下棋。计算机抓住了他的漏洞,成功将死 了对方,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一个显著的里程碑。

        1996 年,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与一台名为深蓝的 IBM 电脑对弈,以4:2 宣告胜利。一年之后的 1997 年,更强的深蓝卷土而来,以三胜两负一平的战绩赢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现在大家应该知道,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象棋上胜过世界冠军,不光是因为冷冰冰的 硬件在计算能力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更重要的是像格林布莱特的黑客在计算机编程上取得的成就。他们编程并不是为单单为了让计算机能够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而 是为了实现A.I.——人工智能。

        不过大家要不要认为黑客一定是不修边幅脏兮兮的样子。格林布莱特确实很不爱洗澡,经常身上脏兮兮的,但是和他同为顶级黑客的高斯珀就是一个有洁癖的。如果高斯珀排在林布莱特之后使用电脑,他甚至会先用氨水把座位进行消毒,简直是处女座中的处女座。

        (二)爱吃中餐的高斯珀

        高斯珀和格林布莱特分别代表了 TMRC 的成员以及钻研 PDP-1 计算机的黑客中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格林布莱特专注于具备实用价值的系统建设,高斯珀则侧重于数学方面的探索。

        关于黑客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是观察高斯珀如何吃中餐。MIT 这群黑客基本每周六都会去吃中餐,一方面是因为中餐价格便宜、花样繁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只有中餐馆会营业到深夜。其中一个叫高斯珀的黑客非常喜欢中餐, 他把中国菜当成计算机系统去理解,每次去唐人街都要仔细研究中餐馆。

        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喜欢吃的中餐肯定是根据美国口味改良过的,并不是刻意去关心中国人吃的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样子。黑客这群人可不一样,他们吃 中餐,就像进入到一个新的计算机领域一样,首先想到的是向真正的高手学习,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口味轻易做出判断。高斯珀发现一家很多中国人去吃的中餐馆,他 们就去这家连英文菜单都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吃饭。面对这张给中国人看的菜单,这些美国小伙子都搞不清楚这些菜到底是什么东西。比如番茄牛肉这道菜,按照菜单 上的英文直接去理解,意思是野蛮的牛肉。这些黑客点完菜,中餐馆的老板都不敢给他们上菜,说这些菜的口味美国人肯定不习惯。这些黑客可不是胆小的普通美国 人,他们是一群探险家,在像研究计算机的奥秘一样研究中国菜。最终,这群黑客认为这些给中国人吃的中餐比给美国人吃的中餐更美味。

        但是这种探索精神也有碰壁的时候,探索中餐的高斯珀遇到了一种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食物——苦瓜。他形容这种长着肉瘤的蔬菜有令人反胃的奎宁味 道,实在没有办法接受。这个时候,黑客文化不是让他离开这种不喜欢的食物,而是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高斯珀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给这种非常苦的蔬菜配上酸 甜的调味汁。他向中餐馆老板详细描述自己想要的苦瓜做法后,对方显然也很震惊,和他说这种糖醋苦瓜的做法一定会非常难吃。高斯珀不信这个邪,认为自己解决 苦瓜这个难题的办法是可行的,就编了个理由,说吃糖醋苦瓜是他们过愚人节的传统,每年四月一日都必须要吃这道菜。糖醋苦瓜做好之后果然非常难吃,酸甜的调 味汁不仅没有掩盖苦瓜的味道,还形成了更加难以忍受的味道,稍微吸进去一点就会咳嗽不止。这对于黑客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问题,糖醋苦瓜只是中餐 这个系统的一部分。这帮嘴硬的黑客以后每到愚人节还会来到这家中餐馆强迫老板给他们做糖醋苦瓜。

        高斯珀还非常讨厌周围有人吸烟,但是餐馆里吸烟的人又总是很多。他想到的解决办法是随身带一个小型电风扇,这样如果有人吸烟,他就可以用电风扇把烟味吹回去。这种做法还差点让他挨揍。

        三、崇尚自由和效率的黑客精神

        黑客群体中从来不看学历和证书,只根据能力来进行划分。如果是一个拿着高学历的人想加入黑客群体,在他拿出像样的程序之前是不会被其他黑客认可的。反过来,即便是看上去完全不该有资格摸计算机的小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其他黑客的尊敬。

        TMRC 社团成员里,年纪最小的只有 12 岁,名字叫彼得·多伊奇,他是 MIT 一个教授的儿子,体育很差,数学很好。他捡到一本旧手册,被其中的计算机语言迷住了,没多久就编了一小段程序。他常去实验室蹭计算机,旁观别人操作,尖声 尖气地指出其他人的编程错误,然后被勃然大怒的承认赶走。可是事实证明,他说的总是正确的,很快这个只有 12 岁的孩子就成为黑客群体中的一员,完全没有人会因为他的年龄歧视他。相反,学历高但能力一般的研究生经常被黑客群体看不起,认为他们只是在浪费宝贵的上机 时间。

        在大型计算机时代,软件是没有版权这一说的。无论是谁编写的程序,所有人都可以随意使用,并且大家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找到效率更高的编程方法。

        当时大家都是轮流使用同一台大型计算机,已经编好的程序就放在操作台旁边的抽屉里。如果是大家都需要用的程序,显然需要效率最高的那个,而不是 每个人重新把轮子发明一遍。对于这些黑客来说,如果信息不能自由流通、程序不能自由使用,那就会降低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而这是一定无法被接受的。年轻的比 尔盖茨成精与这种崇尚信息自由流通的精神发生矛盾,在他看来自己的软件是应当付费的,自由分享就是盗版。软件版权问题在全世界只有几十台的大型机时代还不 复杂,可是再成千上万个人电脑时代显然更加复杂了,也确实有很多程序员通过出售自己的软件成为富翁。但是,这种信息自由流通的黑客精神仍然没有死,起码被 被 GOOGLE 公司继承下来。现在大家常见的安卓手机,这个叫安卓的软禁就是谷歌公司免费开放给大家使用的,这个软件也确实极大地提高了智能手机产业的效率。

        当时的计算机内存空间非常有限,黑客们非常欣赏通过很少的指令实现复杂任务的创新技术。程序越短,留给其他程序的空间就越多,程序也会运行得越 快。即便能实现完全相同的功能,如果用的代码比较多,那这个程序就是一个不够优雅的程序。所有黑客都在追求用艺术的方式把程序长度压缩到极限。

        计算机是二进制,内部运算只有 0 和1,最终给人看的结果必须换算成十进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程序,初学者也可以通过一百行代码完成这个功能。只有把这个程序代码压缩到最少的人,才能成 为大家敬仰的黑客。当时,这个程序的代码被压缩到 50 行,大家认为这已经是极限了。可是一个叫简森的黑客用非常复杂的数学彻底换了一个新思路,把这个二进制转十进制的程序代码压缩到 46 行。周围的黑客们都惊呆了,以至于之后好几天大家都沉默不语,因为这就是终点,大家再也没有办法把代码压缩得更少了。

        黑客之父、《全球目录》的编辑布兰德曾说过说:“一方面,信息应该是昂贵的,因为它非常有价值。你在正确的地方得到正确的信息,就会改变你的人 生。另一方面,信息应该是免费的,因为获得信息的成本不断地降低。这就是两者的矛盾所在。”你可能不熟悉布兰德,但是他出版的《全球目录》你肯定听说过。 《全球目录》停刊的最后一期上,印了这样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乔布斯年轻时非常喜欢的杂志,他在 2005 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上把这句话送给在场的年轻人。

        大型机黑客们开辟的新天地,终将由个人计算机这个人人都可以拥有的神奇工具影响全世界的每个人。接下来,该硬件黑客们登场了,日后名震天下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此时仍然是毛头小伙子。

        四、硬件黑客登场

        认为计算机必将改变世界的黑客们,始终在努力把计算机带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咱们站在 21 世纪当然已经知道结果了,现在不仅个人电脑普及了,大家的智能手机更是不离手。可是在 1973 年的时候,只有价值昂贵的大型计算机,也没人能预测到计算机可以缩小和变便宜。可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叫社区存储器(Community Memory)的黑客组织把昂贵的大型计算机带入普通人的生活。尽管这个项目最终失败了,可是从现在的角度看他采用的方式非常时髦,很像最近几年才火起来 的云计算概念。

        这个组织的办法很巧妙,既然大型计算机很贵很庞大,那可以把它的一个小型终端放在热闹的地方让大家一起用。这台大型计算机位于旧金山市的一个地下室,然后通过电话线连接到伯克利市的一家唱片店,这样大家就可以在书店里通过键盘和屏幕操作远处的大型计算机。

        这家利奥波特唱片店外面有一个小小的公共区域,这里原本就是当地嬉皮士的信息集散地,贴满了各种音乐家找工作、找合作者的小广告。黑客们把像小 钢琴一样的计算机终端放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键盘和屏幕把各种信息贴到计算机上进行交流。这个由木板搭建起来的终端看上去非常简陋,还很难看,但这是第一 次让计算机摆脱大怪兽的形象,成为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工具。

简史趣读:黑客的幼年

        这台简陋终端放到利奥波特唱片店最初运行的 5 天时间里,总共使用了 1434 分钟,接受了 151 条内容,以及打印了 188 次,其中 32% 为成功的搜索操作,没有发生任何破坏计算机的暴力行为——要知道,当时的计算机可是邪恶科技的代表。

        很多咱们现在看起来很普通的事情,在当时都是了不起的神奇尝试。人们在计算机里输入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你在这个终端里输入健康门诊,屏幕上就 会出现当地八家诊所的信息。如果你输入一些比较奇怪的内容,比如 BAGELS 这种纽约风味的硬面包圈,里面不仅会出现三家商铺的信息,还会有出现一个叫迈克尔的人,他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表示愿意教大家如何制作这种面包圈。这台简 陋的计算机终端,不仅成为伯克利当地普通人的信息交流平台,还有很多人在上面写诗、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远远超出黑客们的想象,计算机从 邪恶科技成为一种人人可以使用的工具。尽管社区存储器(Community Memory)这个计划在 1975 年终止了,但是这群硬件黑客试图把计算机带入每个普通人生活的计划才刚刚展开。

        下一个登场的黑客组织是硅谷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这群硬件黑客最终把计算机变成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家用计算机。如果说之前提到的黑客们让你感觉 很陌生,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这个黑客组织发生联系的两个人你一定知道,他俩是创立微软的比尔·盖茨和创立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

        但是别着急,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创立于 1975 年,这个时候的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还不到 20 岁,俱乐部的黑客大牛是另外一群天才工程师。

        五、家酿计算机俱乐部

        1972 年,当时还是小公司的 intel 生产出一枚名叫 8008 的芯片。这个用硅制作的芯片,运算能力可以和 50 年代占满整个房间的大型计算机媲美。围绕这些芯片,黑客们开始尝试制作个人计算机。最终的结果大家已经都知道了,个人计算机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产 品,现在咱们用的电脑都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

        8008 芯片你可能觉得陌生,如果把这个产品的后续型号排列一下,大家立刻就能明白他的来历。8008、8080、8086、80286、80366、80486。之后的英特尔放弃了数字命名,改用奔腾、酷睿。

        1974 年,罗伯茨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人电脑这个词,用英特尔公司的 8080 芯片制造一台普通人买得起的微型电脑。他创造的个人电脑这个词,英文是 Personal Computer,缩写正是 PC。这台个人电脑鼻祖被命名为 Altair,英文的意思是一颗名叫天鹰座α的恒星,这颗星星在中国的名称是牛郎星。

        制造第一台个人电脑的罗伯茨并不是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成员,可是你了解一下组装这台牛郎星的过程就会明白,它距离能用的个人电脑还很遥远。你买到 的 Altair 并不是一台到手直接就能用的电脑,而是一大堆电子元器件。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黑客买到这台电脑,或者说这堆零件之后,花了 13 个小时才组装完毕。然后发现有故障,又花了 6 个小时才修好。就算组装完成,你会发现这台电脑没有显示器、没有键盘、没有任何你现在认为电脑该有的东西。他就是一个带着一排灯泡的大铁盒子,上面有好几 排可以上下拨动的开关。

简史趣读:黑客的幼年

        这玩意该怎么用?同样没人知道,上面根本没有任何可以用的软件,用户需要用手指拨动那些开关输入程序,计算机用闪烁的灯泡显示结果。这么一台看 上去什么都不能干的计算机,第一次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展示的功能,居然是演奏音乐。黑客发现这台铁盒子的某些运算可以影响放在一旁的收音机发出特定音调的 声响,于是他花了 8 个小时找到让这台计算机通过旁边的收音机演奏音阶的办法,然后编写了播放音乐的程序。

        由于当时的电脑还没有硬盘、光盘这样的存储功能,只要断电,必须重新把程序输入一遍,也就是忍者手指的疼痛拨动那些开关。在俱乐部演示之前,程序输入到一半的时候,有个家伙不小心踢到了电源线,导致必须重头开始再输入一遍。

        准备工作完成后,历史性的一刻来到了,但是不理解计算机的外人看来会非常滑稽。一台铁盒子旁边放着一台收音机,铁盒子运行之后,收音机嘈杂的背 景声中传出了披头士乐曲的简单音调。紧接着,收音机中出现了一曲名叫“Daisy”的乐曲,在场的人都明白这是 1957 年在贝尔实验室由计算机演奏的第一支乐曲。当年占满几个屋子的大型计算机才能实现的功能,现在终于由一台小小的铁盒子实现了,它拉开了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序 幕。

        六、比尔·盖茨的公开信

        Altair 牛郎星虽然是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可是前面的描述大家也看到了,别说普通人了,就算家酿计算机俱乐部里的黑客高手们使用起来都有困难。这台电脑需要自己组装 电路板,装起来之后还没有任何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这相当于你现在买回一台没有操作系统的电脑,想让它工作,你得先自己编程做出一个能操纵计算机的程序, 然后才能让计算机为你服务。

        生产牛郎星电脑的公司特别小,说是个草台班子也不过分。这家公司早早就许诺会有一个给牛郎星电脑使用的 BASIC 系统,虽然还是没有显示屏,但是能让牛郎星电脑连接一台电传打字机,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可以打印到纸上给你看,现成的程序也可以用纸带给计算机读取。大型计 算机时代的黑客看不上 BASIC 这样的程序,认为这样让用户直接使用没有什么自由度的程序是不符合黑客精神的。就在公司老板搞不定这个操作系统的时候,有两个还在上大学的小伙子从西雅图 打来电话,说他们做好了能给牛郎星电脑使用的 BASIC 程序。这两个人正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

        牛郎星电脑用的是英特尔公司的芯片,所以它的工作原理和其它计算机并不相同。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编程的时候手里连牛郎星电脑都没有,是用黑客们 钟爱的 PDP-10 大型计算机模拟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在一个虚拟环境中编程序。可以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首先具备大型计算机黑客的实力,才有可能为牛郎星个人电脑做出第一 个可用的操作系统。

        牛郎星电脑的老板立刻雇佣了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让他们带着 BASIC 程序的纸带来到公司,用真正的牛郎星电脑进行测试。比尔·盖茨的 BASIC 程序第一次在牛郎星电脑上就成功了,人们不用再来回拨动开关搞得手指生疼,只需要连接一台电传打字机,加载了 BASIC 程序的牛郎星电脑就会返回“READY”的字样,即便没有编程基础的人也可以操纵它做事情了。

        尽管很多人已经向牛郎星电脑公司预付了好几百美元预购这款 BASIC 软件,可是在一次公开演示中,有一名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黑客拿到这款软件的纸带。他按照大型计算机黑客的理念,把这条纸带复制之后无偿分配给大家使用,唯 一的条件是你使用之后还要继续复制纸带给其他人用。这可能是计算机时代的第一个盗版软件行为。

        刚刚年满 19 岁的比尔·盖茨对这样的行为非常不满,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计算机刊物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斥责免费拿到 BASIC 程序的人是盗窃行为,这些人愿意为计算机硬件花钱,却把同样付出大量劳动的软件当成免费的东西,丝毫不关心编写软件的人是否获得了收入。

        比尔·盖茨还在信中说:“这种盗窃软件的行为会阻碍能力出众的程序员继续编写各种计算机平台上的软件程序。谁能不计报酬地从事专业性工作呢?哪 个纯粹的‘爱好者’会花费 3 个人一年的工作量或一个人 3 年的工作量心无旁骛地编程、调试、录入和发布?我们也要吃饭呐。”

        比尔·盖茨的这封公开信在黑客圈子里引起轩然大波,有五六封回信向他表示歉意并支付了 BASIC 软件的费用,但是同时有三四百封信对他的观点嗤之以鼻,还有人声称要起诉比尔盖茨把计算机爱好者成为“窃贼”。

        这场起源于 20 实际 70 年代的纷争实际上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尔·盖茨最终通过出售软件成为世界首富,但是黑客精神和开源软件同样延续到 21 世纪。例如信奉黑客精神的 GOOGLE 和 非死book 都成为超越微软的科技巨头。

        其实在当时也有人与比尔·盖茨竞争。盖茨的软件卖的很贵,一份要 150 美元,这可是 30 年前的美元,比现在之前多了。名为皮特曼的黑客编写了另一个更优秀的 BASIC 程序,只要价 5 美元,这种充满理想化的黑客行为同样获得了成功。他登出广告之后收到了大量要求购买的信件,还有很多人直接寄来钱,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朋友拿到了软件的复制 纸带。关于软件版权可以有很多立场,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个来自大型计算机时代且根本不考虑版权的黑客精神。而黑客精神的核心,恰恰是所有信息都应该是自 由和免费的。

        七、两个史蒂夫创造苹果

        牛郎星电脑虽然是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可是它仍然它复杂了,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也很快离开了这家公司,最终让微软成为巨头的是 IBM 的 PC 电脑。在 IBM 的 PC 电脑风行之前,是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成员推出的另一款个人计算机大获好评,成为推动计算机进入大众生活的功臣。这款计算机叫 Apple II,这两个人是完全不懂营销的天才工程师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技术一般的天才营销大师史蒂夫·乔布斯。

        这两个史蒂夫都在硅谷长大,乔布斯的家境比较一般,接触计算机也比较晚。沃兹的父亲是洛克希德公司导弹部门的工程师,从小就是电子产品领域的天 才,12 岁在加州举办的科技博览会上获得电子类最高奖,13 岁考取美国业余无线电执照,18 岁就在老师的推荐下到计算机公司打工。

        1971 年,上大学一年级的沃兹就设计出自己的电脑。这台名为奶油苏打的电脑是在他一边喝奶油苏打汽水一边做出来的,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唯一一台成品被踩一脚之后短路报废了。在制造这台计算机的过程中,沃兹与乔布斯相识了,两个人开始一场伟大的合作。

        1975 年,沃兹和乔布斯都是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成员,当然俩人对计算机都非常感兴趣。当时的计算机仍然是昂贵的专用设备,大公司根本不认为计算机对普通人有用。 沃兹向他工作的惠普公司申请做个人计算机,也被拒绝了。在那个没有人像明白个人计算机应该是什么样的时代,沃兹认为电脑必须有显示器和键盘,这两个现在大 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电脑配件让个人计算机的使用门槛大大降低了。

        沃兹设计出的 APPLE 一代电脑尽管非常简陋,但是可以直接连接电视当显示器,还有自带的键盘可以用来输入,和之前满是按钮的牛郎星电脑完全不同。按照沃兹的计划,这个设计方案 公开给俱乐部的黑客免费使用就好了。乔布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拉着沃兹在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卖电脑挣钱。APPLE 一代电脑销售情况很不错,在黑客群体中卖出好几百台,沃兹在 1976 年开始设计传奇的 APPLE II 型电脑。

简史趣读:黑客的幼年

        APPLE II 型电脑吸收了乔布斯的很多想法,让这台个人计算机的技术味道淡了很多。米黄色的精致塑料外壳把所有电路板都包裹起来,你不用担心自己不会安装那些复杂的配 件,也不用担心没有操作系统,打开就能用。而且,沃茨为了让这台电脑能更好地玩游戏,给它配备了彩色显示能力,还可以连接专用的游戏操控器并发出声音。除 了当时还没有鼠标,有显示器和键盘的 APPLE II 已经和现在用的电脑没什么区别了。

        总而言之,这两位史蒂夫创造了计算机历史上的第一个创业奇迹,APPLE II 型电脑持续热销,第一次让个人计算机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这款发售于 1977 年的传奇机型,一直卖到 1993 年才停止更新,一共卖了五百多万台。比如《黑客》这本书就是在 APPLE II 型电脑上写成的。

        苹果公司在 1980 年上市,很快就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沃兹和乔布斯也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百万富翁,苹果公司在 20 实际 80 年代就已经是硅谷传奇,那个时候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仍然默默无闻。可惜的是,技术天才沃兹在 1981 年驾驶飞机的时候遇到意外掉了下来,尽管命保住了,但失忆了五个星期之久。在这次事故之后,沃兹就退出了苹果公司的日常工作。他身体到现在还挺 好,2014 年还到北京走穴参加活动。

        APPLE II 是黑客文化的产物,但是他能够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又恰恰是因为它违背了开放自由的黑客文化。如果没有沃兹在技术方面的天才创新,这台电脑根本不可能被造出 来,沃兹一个人的技术能力大大超过了其它公司;如果没有乔布斯对人性的洞察,这台电脑即便被造出来也可能只是黑客的小众玩物,尽管拓展性和自由度会更高, 但是不可能让大多数普通人愿意购买和使用。

        《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这本书完成于 1984 年,所以很多当年的故事咱们已经不熟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之后 30 年的快速发展也没有涉及。现在说到黑客,大家可以想到很快破坏和盗窃行为,关于软件版权的争议也从未停止。可是这些纷繁复杂的场景,源头统统来自于 30 多年前那些为尚未普及的计算机贡献才华的年轻黑客们。有这些看上去有点过时的故事垫底,我们才能明白《黑客与画家》这本书里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看似狂妄可实际上丝毫没有吹牛的话:我们的时代是程序员主导的时代,而伟大的程序员就是黑客。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理财实验室(微信号:MoneyLab)

来自: 虎嗅网